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我對華德福教育的靈性科學的想法,  一直沒寫的原因一來是因為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去辯駁對我而言太顯而易見的邏輯弱點,  況且在孩子轉出華德福後, 我已花了太多時間跟擁華的家長聊這類問題, 二來這勢必又要引起眾多華德福擁護者不斷的辯駁, 我沒興趣改變別人想法, 只想陳述個人的想法,  更況我又要花時間回憶一下問題重點, 但與其在FB 上對談, 等著日後訊息被不斷掩沒, 不具參考價值, 不如自己寫一篇文章, 先說明一下, 其實擁護華德福的爸媽都是很友善的, 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值得大家羨慕, 我們都不是爭執, 只不過想法與理念跟我不合, 當然我最無法忍受的應該是這個學校裡所隱藏的欺騙與不誠實,  老師很虛偽, 口口聲聲只會說愛孩子, 我可以理解經營一個學校的難處, 但當家長積點變成孩子的入學門檻, 當募捐義賣所得進了人智學會的口袋,  當你親眼親耳聽見華德福的學生談論著同學家裡多有錢, 當你親眼看到華德福學生拿著鋁製棒球棍隨意敲打威脅同學, 而同學也只會回以挑釁,  當你想理解學校教學課程內容, 而老師卻要去問補習班數學老師, 當你理解到他們的老師不必專業只要耐心與愛心, 只要不得罪有錢家長, 孩子快樂就好, 我想再怎麼友善, 快樂, 我也不會讓孩子繼續念下去, 更況我家酷鳥的離開算是背叛嗎? 這種體制下老師怎麼可能專心在課程上, 近年來我家酷鳥也把重心放在教育上, 當然如果要我家酷鳥做一堆好玩實驗, 卻每天在那裏笑臉迎接一堆不學習只會吵鬧的有錢人學生, 幫學生盛飯, 只會叫他帶體育課,  老實說,  我瞧不起他, 這樣高的學歷卻跑去做這種工作,  這算是奉獻教育嗎? 還是為有錢人做服務? 更況他身家也很不凡, 只是蠢了點, 以為自己可以奉獻教育, 我說過如果華德福那麼低的薪水是做偏鄉的教育, 我是絕對不會反對他繼續待的, 但隨著越來越了解台灣華德福, 我覺得對於教育的美夢與理想破碎, 那不過是一塊美麗好吃的蛋糕, 但剖開一看裡面卻充滿噁心的蟑螂.  尤其近年來主流媒體還不斷為華德福與體制外學校做宣傳與包裝, 這算是迎合十二年國教的口味嗎? 說華德福不商業, 是啊! 看起來不商業, 因為被包裝得很好, 政府媒體還會幫你宣傳, 再來就是政教的關係闖關體制外教育法案, 讓政客介入教育, 美其名是理想, 實則幫小眾權貴子女闖關教育, 雖本人從小就是在家境很優渥的環境下長大, 不過我最討厭的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嘴臉與把持教育資源為小眾優渥的家庭所享有, 而最近新聞又報導, 台北市即將有公立的華德福學校, 我們要問, 為什麼政府可以把公眾資源投注在這樣的體系?  更況它不是弱勢也不是偏鄉, 資源不投資偏鄉反倒投注在一個已是類財團的人智學會所創建的學校, 一個以服膺人智學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學校,  雖我從小也很厭倦長輩老是愛比較功課, 但現階段的教育體系把人脈置於能力之上, 把代工置於創意之上, 試問年輕人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底下, 除了吃喝小確幸的餐飲業與吃壞了需要醫療的醫療體系, 教育崩壞所以要教育療癒, 當一個社會只剩下類植物狀態, 當眾多家長只關心自身的小確幸, 無視於眾多弱勢的需求, 我們又如何能翻轉教育,  我們又怎能奢望孩子們將來能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尤其研究需要龐大的經費與時間的累積, 並不像餐飲或醫療具備現成的功能, 更況有時花了時間經費也許能回收的部分很少, 然不研究不創新讓年輕人永遠只停留在22K, 而這種薪水根本連養活自己都很困難, 且既得利益者永遠是既得利益者不斷剝削的臉孔, 這麼我們又要問為什麼眾多父母要投資孩子的教育, 反正最後都是賣雞排紅豆餅, 好一點拚醫學院當血汗醫生, 被病人告的辛苦一點罷了, 錢還是賺得很多, 不然去科技業賣肝也不錯.

回應華德福”邪惡的起源”之說: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65839780154915.1073741834.561026073969620&type=1


 

近日的新聞轟炸與酷鳥不斷討論下,我也不得不了解一下發生什麼事,也讓我聯想到倫敦地鐵爆炸案,當時一位死黨差點就搭上死亡地鐵, 大概只差個幾分鐘,爆炸案後說對人心沒影響是騙人的,雖然都說英國人很冷靜, 因為這件事之後,英國人從此禁止單獨把行李放在車站,且警察在各車站查的很嚴,更况那時英國警察因要抓嫌犯卻誤殺一巴西青年,引起不小的抗議,回臺灣後我也對一些臺灣人圖方便不看好自己行李感到感冒, 在英國,警察可能馬上來訊問了!人與人之間也更不信賴彼此了!但當整體社會怪罪一犯罪的青年時,我們該想想當國內外暴力動漫不斷攻打台灣文化時,我們拿什麼反擊,當台灣人不斷摧毀自身文化迎合經濟議題時,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談變態的社會議題,英國人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也分兩派,而選擇高壓的方式對付恐怖主義效果也不怎樣,我認為以警力去制衡恐怖攻擊是一個國家不得不然的消極做法, 我只記得那時歐洲連環爆, 西班牙爆完,英國爆,而台大生擋了救護車,殺小孩不會被判死,變態事件多的很,並不是東海學生捷運殺了人因而讓社會更加的變態,很欣賞東海大學的處理方式,種個仇恨的種子只會讓社會更加病態。

既然我們的社會早已存在許多病態的事,   對於邪惡由良善而生我感到不以為然, 史坦那說:
” 既然整個世界來自於上帝, 而且上帝自己裡面只可能有良善, 那麼邪惡的人怎麼可能來自於良善呢? ” 回推這個邏輯弊病, 我們憑甚麼認為上帝只有良善沒有邪惡, 動物相殘, 吃與被吃是出於需要還是基於仇恨, 若人類與動物均出自於良善的上帝, 那為什麼這世界上演吃與被吃的循環? 如此上帝也創造了邪惡否則他就不是萬能的上帝了, 此外, 若說邪惡只局限於人類, 這是十分可笑的說法, 當人們血腥的吃著牛羊豬時 , 如何宣稱自己不邪惡? 難道因為人在食用動物前會先祈禱而動物不會, 我想史坦那應不懂老莊哲學吧! 他仍舊停留在西方二元論的論調中, 非黑即白, 但又不斷嘗試把白不斷地脫離黑,  又不是基督教的救贖哲學, 但又讓人誤以為他可打破這二元論調帶領大眾脫離苦海, 讓世間萬物回到白,  讓跟隨他的人們有種能身處於白而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  所以他所做的不同於老莊的打破二元對立, 而仍是在在二元對立中細分黑白, 並不斷強調處於白的地位高尚, 以靈性科學去等號宗教, 但宗教從不可能用科學來等號或證明, 探討邪惡的起源有什麼必要? 當年史坦那提出白種人優越的種族主義的論調也不令人意外, 希特勒的出發點也始於良善造出惡的結果?    樹與斧頭誰先誰後, 依老莊說法, 人類原本就像樸質的泥巴與未經雕塑的木頭, 因為開了眼睛耳朵而不斷接受外在資訊而被汙染, 藝術品對照樸質的木頭泥巴, 藝術就已是種汙染, 人小時候眼界未開所以很快樂天真, 但長大了勢必會痛苦, 所以黑裡面有白, 白裡面有黑, 因為道的存在, 世界得以運行, 說一句愛因斯坦說過的話 “這個世界從不會因存在邪惡而被毀滅, 但這世界會毀於人們的默不關心”.  當今的社會雖已不再存在種族主義, 然而現今的台灣社會卻因經濟問題而有 M 型化社會,經濟把窮人與有錢人分隔在兩個端點, 悲慘的是我看到號稱有理想的教育在富人這端不斷推動自我優越感, 對社會問題只會說說道理製造自我優越而不付出, 只懂錢進保障孩子未來的教育體系, 對社會問題完全無感, 然我們看到政府卻不斷以教改為由製造富人升學路徑, 我們這一代高中大學無法銜接台灣體制教育, 中上階級父母會選擇將孩子送出國, 然目前拜教改所賜, 中上階級可以選擇昂貴的島內留學.   

我想說的是華德福教育不斷以心理靈性來滿足現代人的心靈空虛, 以教育療癒來滿足一些人在婚姻家庭上的遺憾, 但想想理性的教育下真的很缺憾嗎?  雖現在離婚率很高, 但我提出一個驚人的事實, 我的大學研究所同學裡, 還沒有一個是離過婚的, 我們不也是從小接受理性的教育長大的孩子嗎? 更況同學許多都是從小就是數理資優生, 教育就是教育, 怎可把教育與生活或哲學混為一談, 一次我與孩子老師聊到孩子的認知學習狀況, 而老師卻對我說別擔心那是星辰身的問題, 只要多讀點華德福的書就會明白, 我想了解的是華德福何以把人劃分 0-7, 8-14, 15-21, 每個人的發展都有著本質上不同的特性, 七歲前不開啟智識, 我承認我們的確不該讓孩子太過於超齡學習, 硬塞給孩子知識反而孩子長大後沒好奇心,但華德福教育卻是相反的邏輯, 孩子有好奇心時卻不適度的引導與啟發, 刻意的等到孩子七歲後, 孩子問科學大自然的問題, 卻給他一個童話故事, 這樣的教育體制不過是另一種用史坦那論調下的獨裁教育罷了!

斧頭與樹這種隱喻膚淺的描述了樹的包容心大於斧頭的意志力, 邪惡良善與否, 拿意志力類比邪惡嗎? 華德福的用語總是把人搞得錯亂, 是非黑白的分辨, 可用與無用的區別, 好材不必自傲, 因好材必定被砍來用, 壞材也不必自卑, 因為壞材才能得以長大不必被砍, 壘起的假象如一條川河淹面了事實與真相, 看似以愛去包容邪惡然實質上仍是在強調邪惡的存在,  我想我頗不喜歡這種以類東方哲學思想卻仍以西方哲學善惡二分法去切割的哲學, 況華德福倒底是宗教還是教育, 宗教, 信仰, 科學, 這三者息息相關, 絕非利用靈性就可解決科學與宗教的關聯.  

<<從台灣四十八分到英國高材生>>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792 
看完之後,我完全搞不清楚它的重點何在. 是比較國內外教育體制好壞, 還是在說明在台灣被放棄,在國外被拯救??  不太懂為何近來主流媒體有種不斷為十二年國教背書,強為體制外教育說項的感覺。

說說我所了解的英國教育制度:

英國是個”非常重視考試的國家” 而不是標榜快樂學習的國家, 英國人從四歲就開始正式學習, 更況對英國考試制度有點了解就知道 A-level , GCSE 通通都要通過考試, 英國人可說是從小考試考到大, 從 primary 起就有各式各樣的教材, 以前我英國同事還嫌台灣幼稚園教育起步太晚,   而在英國  foundation 或大學的學生, 每個都準備考試準備得很認真, 除了遇到對岸貴公子哥會例外, 我的學生通常熬夜都熬翻了, 每個禮拜都在幫他們做考試 marking, 可說是每個禮拜都要考試,  Easter, X’mas 才小玩一下,  英國如劍橋等學校有許多學生是只念書不玩的, 尤其去看一下劍橋的 Part III in math 的學生就可證明這一點,  以前在劍橋的許多同學根本就不參加社團, 我還比他們愛玩, 常常參加朋友聚會社團….  重點應放在台灣的小孩”學習態度”的問題, 許多台灣小孩的確是只為考試而唸書的, 或者根本是被家長逼著唸書, 而不是國外的小孩會玩又會唸書, 為什麼台灣的家長不問問自己孩子到底要什麼? “長大的志願”這種作文題目根本是應付考試罷了!  我記得以前在英國的時候也遇過那種只會應付考試但不會做研究的台灣學生,  許多問題與習慣是家長與社會造就的, 當孩子很自動自發的愛念書的時候, 台灣的家長又嫌會不會頭腦念壞了, EQ 會不會太差, 人際關係不好,  進一步我們該探究, 為什麼台灣人就是不愛看書 ,不愛學習, 不好好探究正確知識, 報導錯誤也不求證, 愛道聽塗說,  愛用一切現成可用的東西, 但卻又那麼的愛比較?  大人都不愛念書, 不愛溯源,  媒體報導的不是知識而是道聽塗說的訊息, 此等環境, 學習態度哪裡能好?

德國

去過德國多次, 我發現台灣一種奇怪的現象正在異軍突起,  尤其只要是從德國來的教育, 教具, 教材 board game, 通通都很昂貴, 尤其華德福教育在台灣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 業績順勢成長,  而只要對德國主流教育有稍微一點了解的人就會知道, 在德國改制前, 教育完全是政府買單, 對外國人也一樣,  而改制後, 教育費用也不昂貴.  有 一點要留意的是德國小四會開始分流, 會決定將來走職校或一般國中 高中, 這會影響將來是否能上大學, 其實德國家長對孩子功課也頗緊張, 朋友說目前德國學制近幾年有些改變, 因為德國的學制年限太長了, 德國沒有大學學歷這種東西, 我德國同學大學念了五年, 在英國被認定的學位是碩士, 但科技大學是另一種學位, 所知道的是近年德國似乎想把年限縮短, 變得類似英國這樣, 但朋友說他們這樣的教改導致學生的程度沒有以前那麼好.

法國

這個更搞笑, 法國的諸多教育制度源於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  但是不得不承認法國除了在藝術文化上為人所知, 在數學上的成就連英國劍橋都自嘆不如吧! 法國數學 Certificate 是英國劍橋數學少數承認的數學資格之一, 美國台灣的數學碩士一概不被認可的, 同學裡也有MIT 哈佛, 德國碩士都乖乖重念了碩士重拿了certificate, 我一位好友就擁有法國的數學資格, 而我對巴黎的映象就是交通很亂跟台灣有點像, 但文化被保存的很好, 除教堂外到處都是 coffee shop.

總之, 教育崩壞熟令為之? 我們要的不是教育上盲目的快樂, 而是希望孩子能靠自己能力找到未來的方向, 我想政府已無法提供這樣的保障, 讓適當的人在適當的位置上,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好友說現今教育社會亂象實則是由學術亂象所引起, 我再同意也不過了, 然而與其等政府來救我們, 不如我們自己先救自己, 自己先救下一代, 起碼在文化界看到些許希望, 雖然文化界的資源比起教育界 學界 科技部 實在少之太少, 但有想法有作為的人實在比學界多的太多, 我想台灣的體制內教育訓練一點都不差, 絕不可否認自己能出國跟眾多數理資優好手競爭台灣教育絕對是推手的腳色, 也許我們所處的年代過於嚴苛, 但某種程度來說研究數理本就要忍受孤獨與寂寞, 不論是快樂學習法或快速解題,  都不可能保證一個數學家或物理學家的養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