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好好寫一篇有關華德福教育的文章,最近終於比較有空可以好好的來探討華德福。先讓我敘述一下接觸華德福的經過,第一次聽到華德福教育是因為家裡的女王從網路上查到這個來自德國的教育體制。至於女王為何會查到華德福,據說是因為用谷歌搜尋“中醫”和“幼稚園”的關鍵字找到的。開始接觸之後,覺得很多的教育想法跟我以前所受的智能教育至上的方式很不同,而我本身是很排斥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可能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問問題的小孩,填鴨式教育完全無法滿足我。而且也覺得教育不應該只重視智育的發展,所以開始進一步瞭解有關華德福教育的相關資訊。加上想讓小光去上幼稚園了,所以覺得有著善、美、真理念的華得福教育看來是很不錯的選擇。參觀了幼稚園之後,覺得裡面的佈置很舒服,老師看起來也很和善,女王陪讀一個禮拜,雖然對老師的教學和處理孩子一些問題的態度有一點不太認同,但大致上可以接受。

     我自從在英國念完博士回國後一直在學術界做研究。做了幾年後,開始思索要換跑道,主要是看到台灣的教育出了許多的問題,加上自己對教育一直有許多的想法和熱忱,覺得應該要去實踐這些想法。另一方面,如果還想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肯定要離開學術界(台灣的學術環境是無法好好做研究的)。正要規劃自己的下一步,女王又在網路上看到華德福學校在應徵自然科學方面老師。思考了一下,覺得這個學校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我的一些想法的,再加上以後小孩如果繼續念華德福小學的話,就可以陪著她成長。去應徵了之後,學校也有興趣,我考慮了一下最後決定接受這個職位。這中間經歷了實習,參加Kolisko人智學國際研討會,一直到後來帶科學主課程,這段時間大約半年,最後決定離開了華德福學校。我離開的原因主要是理性上的不認同華德福教育的本質,而我之所以寫下這篇對華德福教育的省思,除了抒發一己之見之外,也希望能觸發讀者從理性的角度去省思教育的本質。不單是華德福教育,而是教育本身。雖然離開了華德福學校,還是很感謝華德福,因為接觸了華德福教育,讓我重新檢視自身對教育的看法,以及去思考教育的具體形式。任何的教育體制都有值得我們從理性的架構下去思考、批判和改進的地方。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一些讀者或家長重新去思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那這篇文章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第一個我不認同華德福教育的是人智學以及靈性科學的觀點。特別是在參加了Kolisko會議,更加深了我對人智學的不認同。人智學是德國哲學家魯道夫・施代納(Rudolf Steiner)所創立的,施代納年輕時讀了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我在大學時讀過,也是啓發我很深的一本書。康德探討人類理性中所存在先驗的概念,以及對物自身概念的批判。從人類理性中所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出發去一步一步探討人類理性本身的結構以及感覺和感性在理性所扮演的角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這相當於你在用自身的理性思維去研究自身的性質,這種情況下很難了解你所建立的理論是否是完備的。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對我來說是一部非常嚴謹且富有啓發性的哲學理論。當然,哲學是一個持續不斷在批判的戰場,然而對我而言,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哲學之間的批判是希望去闡明理論中不清楚的部分,而這些批判也可以啓發後人去做更多深入地思考。後來的哲學家,例如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對於康德的哲學有不少批判,特別是康德對於表象和物自身的區分,但毋庸置疑的,康德對他的影響仍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主題,當我接觸越來越多的華德福教育,我的確有看到華德福的一些教育觀點和康德所著的『論教育』一書中提到的一些論述很像,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想施代納應該有受到康德的影響。然而當我開始去瞭解人智學和所謂的靈性科學,卻使我對這些學說產生極大的懷疑和不認同。靈性科學將人的靈性主要分為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思想(Thinking)三部分(當然每個部分可以再細分下去)。而這三個部份分別對應到兒童成長的三個時期:0~7歲對應到Willing7~14歲對應到Feeling14~21歲對應到Thinking。而不同的時期又有所謂的物質身(Physical Body),星辰身(Astral Body),自我(ego)相對應的產生和發展。所以華德福教育就會根據靈性科學的理論,在兒童不同時期的發展給予適當的教導,使兒童該階段的成長能獲得充分地發展。然而,靈性科學就是我想去批判的。我可以認同哲學家去探討人類靈性的本質和特性,但這些探討絕對不會是屬於科學的範疇。甚至康德所探討人類的理性也不是科學的範疇。科學理論包括假設、觀察、實驗和可預測性,而科學方法包含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靈性科學中,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意志、情感、思想可以對應到兒童發展的三個時期(即使是用統計方法也要有資料分析)?對我而言靈性科學並沒有做到。由於科學理論是經過邏輯推理以及不斷的驗證,所以包含著強烈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然而人智學所探討的人類的靈性,是在哲學以及宗教的範疇下而建立的。我認為如果華德福的教育者認知到這點,就不應該在闡述人智學時過分誇大它的客觀性和絕對性。我無從得知施代納本身對於人智學的客觀性是如何看待的,但至少在我目前所接觸到的台灣華德福教育中,的確在對人智學的絕對性和客觀性上,做了過分的誇大(我猜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宣稱靈性『科學』的真正原因吧!),並將人智學的內容視為一種教條。這也導致教師在教學上太重視教育的形式。再者,我也不認同人智學或者靈性科學中所闡述的一些觀點,特別是人智學運用在教育上的部分(就是所謂的華德福教育)。我認為在教育的探討上加入靈性科學的說法是沒有必要的。第一,我不認為人類靈性的發展是像人智學所闡述的那樣,引進物質身、星辰身等說法是多此一舉的。人類在意志、情感、思想的發展上是很複雜的,影響它們發展的因素太多,這關聯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結構等。我不認為可以這麼獨斷地認為小孩在某個階段的發展一定是以靈性三元素中的某一個元素為主。對於華德福在靈性科學上的論述是我第一個離開華德福的原因。

     現在來說說我離開的第二個原因。大部份的教育理論都一定會探討人類內在的理性、情感、思想的發展。在這些探討上,我還滿認同康德在『論教育』(註一)一書中所闡述的觀點。不同於他之前所著的『純粹理性批判』有許多抽象的論述,康德在『論教育』是以一種實際的觀點在探討兒童的教育。他對兒童在不同的時期(從嬰兒時期的保育、培植一直到幼兒時期心靈的培養和道德陶冶)給出了清楚而且實際的教育方式。可以看得出來,康德認為教育的重點在於道德、人的尊嚴、人對社會的義務以及向善的教導。這跟我們所接受傳統體制內以智力為導向的教育是很不一樣的。知識的傳授對康德來說只是教育的一小部份,重要的部分在於人格的教化與道德的陶冶。例如在兒童在國小階段,康德認為的教育目標是發展愛與敬的心理,學習誠實的態度。並且認為教師要幫兒童建立堅強的意志,能用意志力控制衝動與盲動。康德也非常重視培養兒童如何融入團體生活以及如何發展出於己於人都有利的社會行為。如果你覺得這些教育的理念似乎和華德福教育很像,我只能說你還沒完全的瞭解台灣華德福教育。首先,我想說的是康德的教育理念其實在現今一般體制內的教育中也都看得到。以前我們教育也是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五育中就包含了康德論教育中所闡述的觀念。只是很可惜的是台灣體制內的教育因為升學體制的關係,讓五育並重的理念無法落實。不少家長開始尋求體制外的教育方式,而華德福教育在某些雜誌媒體的報導下,讓家長認為找到一個善、美、真的教育,從一早到學校的念詩、小學生自己去親自去種稻、自己做課本,以及用蠟筆畫課本等等。但在我參與其中的華德福學校,我認為老師在讓學生參與這些活動中都只是流於一種形式,而真、善、美的教育理念也只是一種表象。我認為該教育中所提倡的理念到落實中間仍然有很大的一個鴻溝。這是我離開華德福學校的第二個原因。讓我們回過頭仔細想想,體制內的教育初衷不也是包含了真、善、美的理念嗎?這難道是華德福教育獨有的專利嗎?對於體制內的教育一直存在的以智育發展為主的問題,我認為家長不應該是去尋求其他教育,而是要去反思如何改正目前體制內的教育,讓教育的初衷可以被落實。又或者去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家庭教育來彌補兒童在學校所接受的只重視功課的教育。想一想,是否自己也只關注孩子的功課,如果是,那你自己不也變成智力取向的教育底下的“幫兇”?在現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結構,以及多數報章媒體對下一代所產生種種非常負面的社會教育,我們家長在對自己孩子在道德陶冶、社會規範和社會義務、人與人之間禮儀、對別人的尊重等等的教化上要更多花一點心思。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往互助互信的結構邁進。

     我認為華德福教育與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教育理論:人智學或者是靈性科學。如果你是很認同人智學和靈性科學的家長,那華德福教育絕對會符合你的教育理念。很不幸的,我是一個無法認同人智學的老師及家長,所以離開華德福學校也是必然的。讓我再重新敘述一下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我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批判一下靈性科學,而這也是我離開華德福學校的主要原因。當然待在學校這段期間,還有發生不少我不認同的事情,但我想這個部分會帶有個人情緒的部分,也可能會引發讀者在思考華德福教育上,產生情緒性的判斷,所以這個部分就讓我保留。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觸發家長們去深入思考孩子教育的問題,去思考自己能做什麼改變來幫助孩子,去瞭解如何落實正確的教育。沒有什麼教育體制是萬靈藥,自己為了孩子所做的改變才是最有效的。記得書店的前輩蘇大哥說過:『自己的書店自己救。』在台灣教育環境如此糟糕的情況下,我想說的是:『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救。』
註一:伊曼努爾・康德:『論教育』(五南出版社 2013年)。附記一下,這本『論教育』翻譯上有不少錯誤需要改正。
Robb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