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ancaster University 蘭卡的水仙花開得很美 |
科學是不是能再更有趣一點? 科學是否只能透過實驗、透過理論計算才能明白,才能體會? 科學的殿堂裡多的是熱衷於在象牙塔做計算, 做實驗的學者,而科學的研究也越趨細微末節, 越來越科技化的社會裡,科學是否只能成為社會科技與工業研究的一項必要工具? 還是科學家能有什麼理由來告訴一般大眾政府必須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從時空研究書苑開始一系列的科普講座起,我們一直是堅持舉辦付費講座,縱使人數往往不見得很多,但起碼我們經費自己自籌,且無論人數多寡,本人一律要求講師需盡心盡力,科學若無法貼近大眾語言與做創新的展現,那麼當一個國家經濟衰敗之時,我們這些科學研究人員要如何說服一般大眾將大筆稅金給科學家做研究呢? 而政府、機關學校辦處處是免費的講座與活動,但必須注意的是一旦政府資金短缺無法再投注講座與講師的補助時,大眾也已習於參與免費講座,那麼試問講座經費該從何而來? 即將少子化的社會,學術研究經費又該何去何從?
今年四月到了英國一趟, 順道拜訪了 Lancaster University 物理系的 Prof Robin Tucker, 又是英國人那習慣性的先加奶後加茶, 他幫我泡了一杯奶茶之後悠悠地跟我聊了許多研究的現實面,除了 open access 雜誌對於傳統學術出版的衝擊之外,另外學校總是要求一位學者幫學校賺入經費, 這對重要研究而言往往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又該怎麼去定位何為重要研究呢? 而 Robin 自己雖是研究物理數學但他卻因為他的理論能運用在一項微機電的研究上而幫學校帶入不少的研究經費,雖然他目前已退休但仍舊非常忙碌於研究案與英國加速器計畫。嗯! 想想重力理論與幾何的運用並不是單單只能用於探討廣義相對論等問題,而是有實質的工程上的運用。Robin 的老師同時也是王志宏博士的師公正是赫赫有名的諾貝爾獎得主狄拉克,我想嚴謹的學術訓練是必要的,但科學能在嚴肅的樣貌下多一點其他色彩嗎?
![]() |
|||
Alexandra Square。 最喜歡坐在這裡的階梯上吃 Chicken pasty | . |
而目前 RG 越來越 FB化,學術出版的樣貌也與以往傳統架構差異越來越大,所以出版產業也越來越社交化,這有些好處也有許多壞處,但重點是我們是否能讓大眾更理解科學,是否能找到更貼近大眾的語言,對照 youtube 的單向平台,實體的講座是互動性的,是聽眾與講師之間多向的思維刺激。也許你會覺得台灣重點數的學術環境叫現實,但弔詭的是點數現實卻不實際,重點數並沒有把相當程度的研究經費帶進來,我們不需要聊勝於無堆積如山的學術文章, 我們需要的是真正解決問題並能把研究經費帶進來的學術文章與學術出版。 而這方面的訓練在台灣的學生甚至學者顯然是不足的,歐美知名的學者或日韓學者大眾演講通常都非常熱門,甚至科普書籍也非常暢銷,然而台灣學界卻顯少能夠寫出暢銷科普書籍,當然這是不能完全怪罪台灣學者的,因為制度的問題,學者多半把精力留在累積點數、教學與升等的迫切性,對於出版、大眾演講等等,根本無能為力,我想政府必須重視目前台灣高等教育即將面臨的寒冬, 若無法改變台灣高等教育生態與制度, 我想隨著少子化的來臨,出走的不單單只是高教人才,而是已經少到不能再少的台灣學生。
![]() |
Physics department |
最近在星期四的晚上我們又規劃了一場定期科學沙龍,我們聊科學史、思考科學哲學、感受科學之美,我們必須讓創意不斷的延綿下去,而不耗竭,沒有靈感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再多看點書或者出去戶外走走吧!而好笑的是自從搬到新書苑之後,我書苑的書送的比賣出去的多多了。
![]() |
Chicken pasty |
微冷的 Alexandra Square 前吃熱熱的 Chicken pasty,配上一杯熱 coffee. 看著來來去去的鴿子與忙碌的學生,天氣好的時候,蘭卡的學生總是在溫暖的草皮上看書與野餐。 我想不論是課內的知識或者是課外的書籍,喜愛閱讀、喜愛思考知識與熱愛創造,享受一種生活與學習的態度是當一個學生最幸福的時光吧!
==== 書苑最新活動 ===
每星期四晚上 8.00 時空研究書苑科學沙龍,主題包含物理之美、科學哲學、科學史、當科學碰上藝術 or 音樂、無中生有的宇宙等等。
每星期六早上 10.00 時空研究書苑科普講座,目前主題是:
一場探索生命的奇幻之旅:量子生物時代的來臨
目前主講者為: 王志宏博士
11/26 (四) 20:00 科學沙龍:從西方占星術到現代天文學
占星術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西元前兩千多年的古文明,當時的人們相信從太陽、月亮以及行星的運行可以預言疾病的發生、個人的命運甚至是王國的興衰。而到了古希臘時期,西方占星術發展成了一門有系統的學問。這個時期出現一位重要的占星學家托勒密,他根據地心說描繪出行星運行的軌跡。他的天體運行模型影響了整個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出現才推翻了地心說。從文藝復興一直到啟蒙時代,人類對於天體運行的理解有了重大的轉變,天文學逐漸興起並且成為科學的一個分支,而占星術則逐漸的沒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重大的科學發展呢?
11/28 (六) 10:00科普講座:海底總動員-探索嗅覺的奧祕
海底總動員是描述一隻小丑魚尼莫(Nemo)被潛水員捕獲,最後成功的逃脫並且回到家的冒險動畫電影。但是我們也許可以想一想,在漆黑的深海裡,小丑魚是 如何找到自己的出生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它們的嗅覺。許多的海洋生物都靠著靈敏的嗅覺來捕捉食物或是尋找牠們的出生地。當然,陸地上有許多動物也同樣有 著靈敏的嗅覺。這不禁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嗅覺的機制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可以區別出這麼多不同的味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和量子現象有關嗎?在接下來的幾次講 座,我們將要來探索嗅覺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