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實驗課程的進行外我還希望學生們培養一些科學史的背景與科學哲學的探究精神,
下個月開始我將開啟系列講座: 科學家、數學家故事,
首部曲我打算講工業革命的幾個科學家,
你能想像那些顛覆世界的科學家是來自大文豪的獨特基因嗎?
電腦程式語言跟詩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能分辨機器與人嗎?
大家總覺得科學是很生硬與艱澀的東西,卻忽略了沒有人文背景的支撐,
科學又如何有革命性的突破呢?
王博士將來談談人工智慧的時代到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機械大量的取代了人力, AI 時代的來臨,
機械更進一步取代了人類的智力,
讓我們思考一下機械是一種新的生命形態嗎?
我們該感到擔憂還是該把握時代的契機? 不要把訊息當成知識,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重點不在於學習電腦程式,
而在於如何學好你的數學,如何運用數學與邏輯思維去發展演算法。
沒有良好的數學觀念與邏輯思維的應用,
學習程式只不過是在學使用說明書。
最近,Sir Atiyah 宣稱他證明了黎曼猜想,推演到無窮大的 Riemann zeta function,
如何證明 non-trivial zero 發生在實數部分是 1/2 的解。
人與機器不同,人類可以想像無限大,
人能證明無窮級數 Riemann zeta function 的 trivial zero 為
zeta (-2)= 1+4+9+16+……infinity = 0,而機器呢?
機器雖然比人類聰明卻活在 n 可以很大的範圍內。
機器腦與人腦的不同在於,儲存空間滿了則需要刪掉許多不必要的檔案,
人腦雖會忘東忘西,但也因為如此才可不斷學習新的事物。
人腦可以無限大,但機器腦卻不行。
我們的教育裡總充滿著數理科學的功利主義氛圍,
薪水高工作好是結果但不能拿來當成目的,知識是一種品格修養與自我的內涵,
讓世界變得理性的一種態度,不是擺在天平上跟著金錢秤斤論兩品頭論足的東西,
不是爭名奪利的利器。我想起了幾年前證明 Poincare conjecture 的
蘇聯數學家Perelman,他雖完成最終證明卻拒絕出席費爾茲獎頒獎典禮,
拒拿百萬美元獎金。幾年前的張益唐證明了質數定理,
在這之前他甚至還需要到 subway 打工。
在現實的世界裡修練,天才們總有著更大的目的。科學與文化脫離不了關係,數學公式就跟一幅畫、一首名曲值得你探究。
教小孩公式應用卻不教孩子如何 appreciate 這些公式,
那麼這些公式就變成填鴨孩子腦袋的東西,如同破碎的音符沒有美麗的旋律線,
嘎嘎的音色撐不起作曲家的情感。如果你要你的孩子未來走上科學相關之路,
那麼培養他的興趣之外更要培養他的能力,當你的興趣成為你未來的工作,
那麼興趣不能只是興趣而已,還要包含能力,科學需要實作,數學需要演練,
這就如同音樂須不斷演練一樣,沒有足夠的演練如何表現凝聚力,爆發力,
如何表現個人風格,沒有足夠的練習,又如何能突破枯燥無聊的部分呢?
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在於天才往往比你願意花了更多的時間在你認為理所當然與枯燥無聊的事物上。
![]() |
Life 3.0 vs 生命的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