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育慧博士 2019/1/30
每次帶小孩去小提琴老師家上課,總是覺得還蠻開心的,除了孩子音色越來越好,練琴時間也逐漸加長外,另一個理由是我還蠻喜歡跟小提琴老師的媽媽聊天,總覺得老師的媽媽十分的開明,而且能遇到跟我相同態度的家長。老師的媽媽:「以前她小時候我都是陪著她一起上課,去裡面錄影,回去播給她看,這樣才知道那裡需要改進。爸媽要陪伴才有辦法進步。」老師的媽媽:「以前比賽總是遇到宇謙的爸爸,他爸爸跟我一樣總是跟前跟後。」呵呵。家境不甚富裕的曾宇謙年紀輕輕就曼紐因大賽第三名,這真的是不簡單了。孩子的小提琴老師也是德國名校畢業, 孩子要怎麼收穫,父母要想辦法怎麼栽,這篇文章我所想說的跟家境沒有關係,而是父母對教育的投資報酬率的態度。
其實我真的很不能忍受那些基本功不好好練,卻只想上台表演的~~小提琴技術好不好一聽就知道,而如果你將來想走演奏,除了技術純熟外,這技術之上的個人風格又該如何表現? 話拉回來,這點用在物理數學上也是一樣的,我不喜歡那些不願陪小孩上課或不關心小孩教育的家長來找我。我不是教育試驗所。不是短期衝刺班。沒有做到足夠的練習與思考,數理會的就是會,不會的就是不會,好壞根本騙不了人,這一點就跟小提琴一樣,非常直接了當。妳來找我要捷徑是辦不到的,「數理幾何無王者之道。」
王九逵老師是我大學時的幾何學老師,他也是公認的數學天才,才二十初頭就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而他的妻子柯惠美教授是我大學時的微積分老師。這本書是我修他的課邏輯與數學思維時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