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育慧博士
近期我們公司完成了第二本出版品《佛多與波特的奇幻冒險 II: 雪之城堡的詭計》,距離上一本《飛天獅子的秘密》我們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來完成第二本。創業這幾年來我們逐步地在開拓科創的市場,這中間我們不斷的修正再修正,創意的落實正是最為困難的部分。除了出版品外,這幾年下來我們花了許多時間開設創意課程並指導學生如何面對 海外留學物理 考試,王博士花了許多心力撰寫教材講義,為了引起孩子的興趣自創許多類桌游與紙牌的遊戲,甚至我們在Run完一輪的科學想想後就馬上投入撰寫 科學想想一套五冊 的課本製作,而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們學苑上課的高中生今年都紛紛申請到海外理工名校。回想起這些小孩當初上課時都還很愛玩,對於未來仍舊很茫然,由於我們是一群從學界跳出來創業的學者,並非走一般的教育與傳統師範的路線,也因此我們學苑的課程設計都是偏向以自學為主,並以申請國外理工科系為未來目標。著重啟發小孩興趣並引發學習熱忱,找出自己的目標科系,不以台灣體制內學校考試範疇來當我們的學習指向。不考的東西也要學,並歡迎學生隨時挑戰老師的說法。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學苑的孩子們自然在面臨國際的 AP 與 IB 考試時反而變得很認真,這是一場為自己而學習的競賽,是為自己而唸書而非為了家長或老師而唸。
人人都嚮往名校,但我們必須強調申請到名校與申請到理工名校實在是兩回事,如果家長或是孩子若只是為了申請到名校而來找我們,其實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因為實際上申請到國外名校並不困難,但能夠申請到理工名校卻不容易。要走理工的孩子一定需要通過理工方面的能力測驗,理工科的退學率很高,在選擇這條路前務必弄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面對未來繁重的課業壓力。我們的專業是數理,前提是孩子必須有興趣往理工科系發展,如果只是想申請財管類的,其實去找代辦即可。
回到我的標題— ”為什麼我們鼓勵孩子們出國?“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 愛因斯坦
首先,台灣的教育體制雖然不斷地在做教育改革,但始終脫離不了奴性的教育方式。想想看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在培養創新人才還是培養科技業的奴隸? 在台灣講究的是代工、良率、假日隨時on call ,以血汗成就 GDP。 疊滿新台幣的島上,農作物早已枯竭只剩下遍地的晶元還可以吃。這裡讀者可以回溯一下我們在佛多與波特的首部曲科學筆記裡曾提到了肖克利的八叛逃與半導體產業是如何由一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創辦相關的半導體產業,卻又是如何倒閉與重生。歐美的企業是創新、品牌,台灣則是以代工為主。台灣科技業某大老曾經說過整個公司找不到幾個能創新的人才,我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那是教育與環境使然,你怎麼能期待在你所創辦的血汗鳥籠公司裡出現一隻能夠自由翱翔於天際的飛鷹? 教育環境不會為我們而改變,既然是學者,就不該躲在學界的殼裡自怨自艾,何不出來改變這個教育環境培養自己的人才?一塊璞玉欠缺的是被雕琢,這裡不是找不到創新的人才,而是科技業要的只是奴才。試問怎麼能夠在一個只需要奴才的環境裡告訴大家有多麼迫切的需要能創新的人才?我們擅長讓璞玉變成寶石,讓寶石能夠發光發熱,而不是讓寶石在一個黯淡的環境中連自我認同的勇氣也失去。
不要努力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努力成為有價值的人。 —— 愛因斯坦
其次,在這個僵化的體制內教育中,孩子不能任意地發表意見。我對於國小的科學教育相當感冒,孩子小六自然習作問為什麼永久磁鐵會有磁性?小孩答:磁化 X。正確答案: 本身就具有 O。小六期末考題,問要怎麼知道電流有通過線圈?小孩答:吸迴紋針 X 正確答案:要用磁鐵 O。 這樣的科學教育是要讓孩子死記、死背的意思嗎?而標準答案 “本身就具有” 讓我十分感冒,試問編撰教材的人,孩子可不可以以後都用”本身就具有”來回答任何其他的問題?科學當然是有某種客觀性沒錯,固然是有 “標準答案” 存在,但老師應該是讓孩子去思辨的,縱使是適當的超前自學應該都是可以被允許的,然而台灣內體制內教育的僵化,我認為孩子在數理的學習上是被填鴨的、被壓榨的、裹足不前不敢違逆老師的說法,其目的只是為了迎合眼前的分數,不觀察、不做實驗、不讓孩子思辨、永遠只有標準答案,呼應我的第一點,這樣的教育培養的是奴才不是人才。
JK 羅琳: 「失敗,代表了我可以摒除不必要的事物,不再自我欺騙、忠於自我,投注所有心力完成唯一重要的工作。」

第三, 台灣缺乏文化認同,科學、文化、創意產業窒礙難行。文化是科學的基石,創意是產業突破的關鍵。歐美雖然是以科學起家,但有趣的是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塊卻蓬勃的發展,比如英國托爾金的魔戒、英國羅琳的哈利波特、英國彼得兔大量的圖文授權、美國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 、德國麥克安迪的《說不完的故事》…..等等。2019 年去了一趟巴黎,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文化衝擊,香奈兒、LV 等精品、巴黎萊雅美妝,馬卡龍、瑪德蓮等精緻糕點,悠哉的法國人與龐大的藥妝產業與精品品牌,證明了文化輸出的強大威力。在巴黎先賢祠裡你更可以見證許多大文豪與科學家在這塊時空裡交會。歸根究柢歐美重視文化基底並以文化基底做為科學的基礎,文化與科學不斷地碰撞不斷激發出了新的創意,而這樣的創意才能有效地落實在產業上。然而台灣教育一點都不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我非常感冒國小學生 “閱讀認證” 這種東西。閱讀是出自於個人的喜好與樂趣,為什麼要逼孩子去做 ”閱讀認證“? 這不就是在逼孩子看書嗎?如果連課外書都要逼,我真的覺得這樣的教育沒救了!到最後孩子只能敷衍了事上網隨便選選書做認證,考試填鴨連看個休閒的課外讀物也要填鴨,還有多少人願意自動自發的閱讀與思考?這難道就是台灣教育所需要的?我猶記大學有一年系上請來學長姐分享在竹科工作的心得,當時學長姐們洋洋灑灑的講述了他們在業界賺了好多的錢,但這還不是讓我最感冒的,一位學長說他常常都需要看書,看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賺更多錢。其實賺錢無可厚非,但重點是心態,看《哈利波特》、《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紅樓夢》都不會讓你賺更多錢,卻能豐富你的心靈,那麼你是不是選擇不看?而真的看這麼多財經、理財的書就能夠賺大錢嗎?試問創造哈利波特的羅琳需要看財經的書來賺大錢嗎?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難道也是靠理財書籍才能成為世界首富的嗎?最有趣的是這位世界首富卻是靠著極低淨利賣書起家的,他的企業卻是在不斷的實驗失敗與創新中所造就的。
最後,我很喜歡愛因斯坦講過的一句話 :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 我鼓勵年輕學子出國念書,因為未來你們是要回來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