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育慧

孩子非常喜歡的小提琴美少女高昭賢 SoHyun Ko, 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套句 Twoset violin 的話 LinLin practices 40 hours a day…..

非常欣賞高昭賢,她從小就是小提琴神童,自幼就非常喜歡小提琴,完全不需要父母告知何時要練小提琴,反而是她的父母怕她練太多,常常要強迫她去休息。她對於音樂總是有著自己獨樹一格的詮釋。完美的表達了作曲家的情感,亦忠誠的表現出自己的風格與對音樂的看法。成名之際也沒有讓她放棄對音樂的熱情。我覺得台灣教育裡總是缺乏這一塊,每每看著 youtube 上文化盃比賽第一名都不乏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卡門幻想曲等高超技巧的曲目,但可以看到的是往往演奏者技巧不足,音與拍子對了,卻渙散毫無熱情與凝聚力,對於音樂表達與詮釋能力薄弱,雖然看似演奏困難曲目,但仔細探究,連基本功都不甚扎實。更糟糕的是追求這樣的比賽競技幫台灣製造出音樂人才嗎? 尤其這樣的比賽只需要練前面幾分鐘就會鈴響,所以其實只需要應付好前面的部分即可,完全不需要把整首曲目拉完。這樣的競賽或考試,如何能評估孩子的音樂品味? 如何能判斷孩子的音樂表達能力?

雖然孩子有通過台灣的小提琴檢定考,成績也還不錯,但今年起決定以後不要再讓孩子參加台灣的檢定, 改幫孩子報名英國皇家檢定考,已參加了兩場講座的我感覺收穫很多,也讓我覺得國外的考試比台灣的考試來的有公信力,且更講究音樂的品味、表達與整體溝通的能力。英皇 ABRSM 的講者提到在英國每個孩子都要上說話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這一點在台灣很缺乏,台灣學生在 ABRSM 考試中 溝通、演繹、傳達這一部分分數尤其低於其他國家。是的,台灣的孩子早已習慣壓榨式的學習模式,表達自己、做自己反而是最為缺乏的。雖然音樂是很主觀的東西,但已有百年歷史的英皇檢定,對考官評分都有著一致性的標準,不會因為不同考官而有不同評分。

這讓我想起今年我帶學生參加 AP Calculus 考試,申論題的部分都有很嚴格與一致化的標準,你不只需要寫出正確答案,你還需要寫出過程才能拿到滿分。這跟台灣往往只看答案對不對來評斷孩子的能力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如果你是習慣只寫答案的孩子,那麼你有可能 AP Calculus 會拿到非常差的成績。

回到數理教育,我認為創造力與對數理的耐心最需要熱情來支撐,台灣的教育需要改革,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去論述與申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未來競爭力與創造力的來源。但困難的是沒有一套系統嚴謹評估孩子能力的標準,再加上往往老師也不願意配合,導致人才往往被錯置或錯誤評估。我所說讓孩子表達自己並不是像一些人主張的讓孩子上台自己做講師就好,而是要有一套評估與訓練孩子表現的標準。自學一定要搭配好老師與資源,讓孩子盲目的自學並不是一項好的選項。

但更糟的是台灣整體社會充斥著一堆亂七八糟的由補習班引進的數學競賽,還有一些大學模仿起國外AP系統,舉辦APCS、APX 等等各種檢定考試項目,號稱具升學優勢,然而這些跟台灣音樂競賽一樣,我們該質疑的是否像國外 AP,IB,ABRSM 檢定考試一樣具備國際公信力呢? 是否有讓第三方機構來驗證該考試公信力? 若你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些競賽或檢定考都只能在台灣通用,出了國一概不適用不被承認。國外不適用也就算了,但過程充斥著恐懼、比較心理,不參加就落後了,就遜爆了,就像你不讀私校就落後別人一樣。家長樂於比較孩子是否有進資優班、科學班,卻不願意實實在在的探究這樣的學習有沒有培養出孩子的競爭力、創造力、數理思辨能力。

我特別討厭這個社會大量用恐懼來恐嚇孩子學習,學習是按部就班的,學習是愉快的,孩子觀念還沒建立你就想教孩子去解科學班難題,解不來就乾脆去補習班接受壓榨,背公式。這就像台灣的音樂教育,孩子長弓都拉不好,音色還很差,跳弓也不太行,撥奏也很糟糕,你卻叫孩子去拉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不是音對了、拍子對了就叫做表現音樂,父母得意於創造天才,然而這種被壓榨出來的聲音大眾也聽得出來。我認為台灣社會的整體競爭力是被恐嚇製造出來的,所以這樣的空間裡容不下創造力。這個社會需要不斷追求進步,但請停下腳步想想,我們有保留空間給有創意的人才嗎?

一直以來我一直蠻堅持讓自己孩子學小提琴,一開始有點半推半就,中間也換了小提琴老師,也經歷的不斷催促孩子練習的過程,到現在孩子自己愛上小提琴,每天自己自動自發的練習,也會自己去找自己喜歡的曲目來自己練,這個過程我希望的是孩子培養出對音樂的品味,音樂的品味、藝術的涵養我想都是培養創造力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數理跟音樂一樣,尤其是數學,孩子必須欣賞數學之美,懂得欣賞數學之美的孩子當然不會厭煩去演算與重複驗證自己的計算,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卻無窮!” 但這不是說空想不落實是可以的,而是這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如何去發現數學的真實性? 若說我的師公Sir Roger Penrose 追求的是數學在物理上的真實,那麼 James Simons 就是追求數學在市場上的真實了。數學之美可以落實在許多領域上,John Nash 落實在經濟學上, 羅素落實在文學上,

在台灣數理教育中,我覺得最欠缺的是把人文素養、科學史、數學史等等放入孩子的數理學習裡。缺乏對數理的正確認知就會缺乏學習動力,導致孩子以為數學只要計算正確就好,殊不知像國外的考試其實都是可以用計算機來幫助計算的,而台灣的國小孩童還停留在必須用 pi=3.14 來手算。我覺得這根本是對孩子很大的殘害。有動力、有熱情的孩子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創造力與面對枯燥時的耐心,如果你的孩子還在背公式,好好替她/他想一想吧!! 她/他不可能背一輩子。如果讓孩子在一些競賽或科學班、資優班上以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其實你該為她/他感到悲哀,而非羨慕。因為這些孩子並沒有真正在學習或培養自己的能力,未來上了大學這些缺陷他們必須自己承受。數理好的孩子是騙不了人的這就跟音樂好的孩子一樣,你聽她拉個曲子就可以知道她實力在哪裡,數理也是一樣,不透明的考試成績不能代表什麼,是不是考上資優班也不能代表什麼,數理好的孩子你讓她寫寫申論題、面試一下就大概知道她/他的數理程度在哪裡。所以陪伴孩子在台灣這種畸形教育下不斷承受挫折,面對自己,不要讓孩子因此失去學習的動力,我認為是我們父母更應該去做的。幫助孩子追求卓越,但請不要揠苗助長。

後記:

中一中科學班風波又起 教師在補習班兼職「瓜田李下」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6369863

我為這樣的第一學府感到可悲,這還是我老爸、我舅公他們的母校嗎? 我舅公們日治時代唸台中一中後來到日本念醫學院,我老爸家裡雖然清貧不像外婆家族與外公家族那樣發達,但老爸那個時代唸台中一中是清貧家裡的最好選擇。我很討厭這種學校與補習班掛勾的事,但在台灣就是會這樣,所以其實也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