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宏博士(時空研究學苑執行長)

我對科學教育的想法

 科學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讓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邁入了人工智能(AI)的時代。我們的下一代勢必要去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各種衝擊,無論是工作環境或是生活型態的轉變。所以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使他們在未來有能力去面對這些挑戰是我投身科學教育其中一個主要動機。我們在科學教育的內容上和教學的方法上必須要有所創新。以傳統的記憶性或是填鴨式的方式來學習科學是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同時也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對科學的興趣。所以我開始設計給國小、國中以及高中的科學課程,並且親自撰寫教材。

   我認為課程的設計上最重要的是必須要引起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興趣與好奇心。所有課程的設計方向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為好奇心是學習科學的動力,有動力孩子才能持續的往前走。我發現讓孩子經驗到許多有趣的自然現象是產生好奇心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在課程內容中,我設計了許多科學實驗。當孩子對這些實驗現象產生好奇時,我就會幫助孩子從這些現象中了解背後的科學觀念,並且將這些科學觀念連結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上,這樣孩子在科學觀念的建立上才會完整。在我的教學經驗中,透過這個方式學習的孩子,都會對科學產生興趣並且主動的想去了解生活周遭的自然現象。

    當孩子在國小階段建立了良好的科學觀念以及數學的直覺後,到了國高中才可以去思考更深入的科學問題。科學可以用來描述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它是非常有用而且實際的知識。學習科學不只可以讓我們面對未來科技的快速變化,更可以訓練我們的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應該只是出現在考試卷中,而是可以應用到人類的生活之中。對於國高中以上的學生,我會更著重在科學理論(這當中包含物理和化學)的探討與各種應用,並且教導學生如何使用數學來學習物理。數學在科學上的應用必須從國高中階段開始建立,這當中包含定量的分析和理論上的計算。在國高中的課程教材撰寫上,我結合了國內外優良的教材。我希望學生不要只是局限在國內的科學教育,而是能夠有更開闊的眼界去了解國外所學習的科學內容。我認為培養學生的競爭力不應該只侷限在國內,而是要培養他們有面對國際競爭的能力。我同時也幫助高中的學生去參加國外的考試,像是SAT Physics,AP Physics 1, 2, C等。

     我認為科學教育要從小扎根,先啟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讓孩子有學習科學的動力,然後再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科學觀念。未來科技的演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這當中包括機器人的開發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然而科技與人工智能背後的基礎科學理論就是物理與數學,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在國小到高中的階段打好良好的科學基礎,讓他們將來可以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