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acebook.com/plugins/follow?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wuyuhuei&layout=standard&show_faces=true&colorscheme=light&width=450&height=80

(2014/4/2 附註:  我後來發現台灣的教育不過是一場騙局, 美麗的餅乾房子, 以為是慈藹的老婆婆, 錯把巫婆當仙女, 快樂甜美誰不愛, 但教育不是生活, 不是你拿來快樂用的東西. )
————————————————————————–

(2013/11/27 的舊文章)
摘要
藉由本人孩子就讀過台灣某華德福幼稚園的經驗, 探討華德福教育的缺點與就讀時該注意的事項, 其中筆者針對幾點批判提出討論。  
(1)  華德福是保護創造力還是扼殺創造力?  
(2) 孩子活在夢幻的世界。
(3) 學費昂貴與私人募款,教育競爭力? 如何評估孩子能力問題。
(4) 華德福創辦人史坦納 (Rudolf Steiner) 與種族主義的關係, 國外關於華德福教育的負面評價。
(5) 對岸學者對華德福教育的批判 。
(6) 提倡順勢療法而非正統中醫,人智醫學 (Anthroposophical medicine)
(7) 排斥網路與科技產品, 繪本, 教具 。
(8) 與體制內教育比較 。
(9)  母親的角色。      
(10) 齊頭式平等,華德福教育可能的正面貢獻。
本文嘗試探討華德福教育對台灣教育所造成的危機與可能的衝擊, 最後筆者也試圖為華德福教育找出正面貢獻與存在的理由。
關鍵字: 華德福, 幼稚園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Waldorf education through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from the author’s own kid during the Waldorf kindergarten in Taiwan.  The author criticiz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points. (1) creativities (2) Waldorf kids live in the fairy tales (3) High tuition fees, private funding and evaluation of children (4) racism and negative news outside Taiwan (5) critics from Mainland China (6) homeopathy, anthroposophical medicine (7) internet 3C, picture book (8) compare with the conventional education (9) motherhood and feminism  (10)  the formal equal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of children’s ability,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Waldor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introducing Waldorf education in Taiwan. It possibly promotes the crisis and attack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Finally,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introducing the Waldorf education.
Keywords: Waldorf, kindergartens
前言
藉由筆者孩子就讀過台灣某華德福幼稚園的親身經驗, 探討華德福教育的缺點 與在台灣落實的狀況, 其中諸多事證均來自筆者的親身經歷, 另外筆者佐以許多國外批判華德福教育的文章, 也許台灣其他華德福幼稚園或者類華德福學校 沒有筆者所點出的問題與缺點, 但筆者嘗試對諸多事證做更進一步的探討與背景研究, 冀望台灣教育在改革之虞, 也能注意諸多教改問題源自於快樂學習, 此舉可能導致台灣人才國際競爭力低落造成教育龐大危機, 最後, 筆者也試圖為引進華德福教育找出正面貢獻與存在的理由。

(1) 華德福是保護創造力還是扼殺創造力?
 先從華德福濕水彩說起, 筆者孩子帶回來的濕水彩作品,,一開始頗令筆者驚艷, 色調很美, 後來幾乎每一張風格都差不多, 只是色彩不同, 而孩子轉學前根本沒有描繪能力, 通常都是隨便亂畫, 雖然觀察力很好, 但沒描繪能力根本無法表達與創造, 而我們知道反覆練習枯燥的音樂,換來的不過是幾秒鐘的完美,而繪畫也是一樣, 連基本的幾何點, 三角, 圓, 方塊都不會, 試問如何保護孩子創造力, 沒表達能力又何謂創造? 這時候老師會告訴你小孩子創造力先於表達能力, 然後又開始跟你講性靈, 乙太體, 星辰身等等, 太早啟發小孩會有許多不良的結果等等, 腦部會過度開發等等,  而所謂創造力是必須落實在生活中才能贏得共鳴的, 沒有苦練音樂技巧, 又如何表達作曲家的情感, 沒有基本繪畫技巧, 哪來創造力與情感表達? 沒有良好的數理能力訓練, 如何研究自然科學, 華德福教育倒因為果, 而其系統內的藝術家多半只見聞於華德福體系。
 華德福教育在七歲前是不鼓勵學習的, 這與我們小時候那種自然環境中學習是不一樣的狀況, 小時候那種鄉村自然的環境中老師長輩都會引導我們, 縱使玩得很髒, 也是我們不小心玩泥巴, 把衣服弄髒, 自主權在孩子身上, 而華德福是刻意讓孩子玩髒, 可以從他們每兩周的家庭通訊上看到, 老師們在旁邊用水龍頭沖水到泥巴中, 小孩子紛紛跳進去玩泥巴狗的遊戲, 照片都笑得很燦爛, 很開心 ,讓孩子玩泥巴沒什麼不好, 但是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快樂卻來自大人的權力, 而非孩子的自由意識與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望, 玩得太放的結果 就是不知道什麼地方該有什麼行為, 造成父母管教的困擾,再者筆者於陪讀期間發現, 老師開放廚房寶貝就不開放其他寶貝,沒有什麼原因不可玩其他東西,原因只在老師不准,也感覺有時遊戲內容頗無聊,  沒主題性, 無助於創造力。
 筆者到現在還保有以前幼稚園老師教畫畫的記憶, 畫畫並不是老師教你怎麼畫人, , 動物, 而是說故事引導小朋友進入狀況, 用幾何圖像讓孩子易於了解, 至於如何畫畫老師完全不干涉我們, 這種方式叫啟發, 而華德福這種體制外教育, 完全不啟發孩子如何畫畫, 而只讓孩子隨意塗鴉, 只讓孩子玩顏色變化, 雖有春夏秋冬等主題, 但我們��道無具體事物描述能力, 觀察力雖好, 但專注力一定不好, 更況且漸漸的觀察力也會被影響, 而創造力更是必須被落實的, 就像朗朗他爸不逼他, 他仍會是朗朗嗎? 答案是:不會, 音樂藝術都需要基本功夫, 沒有基本功夫是無法發揮創造力的, 縱使滿腔熱情, 但沒基本功能做的有限, 小提琴技術好不代表一定能表達音樂的情感, 但小提琴技術不好是一定不能表達情感的, 而繪畫嚴格說來比較複雜自由度較高, 半路出家的也有, 如素人畫家盧梭, 但重點是能帶給觀眾什麼新鮮感與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而絕大部分顛覆世人藝術觀感, 顛覆學院派藝術的藝術家, 如達利, 莫內, 塞尚, 林風眠, 吳冠中, 趙無極, 均出自於嚴格的學院派,  藝術興盛與否與這個國家的科學強弱是正相關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出產許多數學家與藝術家的法國,再一個好例子是中國宋朝, 推測原因不外乎嚴格的學院派才能滿足專業上的要求, 並以既有的專業基礎做突破。
(2) 孩子活在夢幻的世界
 筆者曾參與華德福手工娃娃課程, 期間有媽媽表示自己兒子上廁所時遇到怪叔叔, 後來回家很害怕, 所以想做一個小天使保護他, 一開始覺得很感動這位媽媽的用心, 但是後來筆者想想這是不對的, 我們應該教導孩子的是如何面對現實而非用小天使精靈來逃避, 孩子遇到危險應該馬上大叫引起大人注意或者想辦法掙脫, 找警察幫忙等等, 而筆者自己孩子在華德福期間, 活得很夢幻, 動不動就是仙子, 精靈, 天使等等, 對照對岸胡萍教授的文章(胡萍, 2012), 筆者也認為華德福幼稚園的孩子多數處於夢遊狀態, 他們聽令於歌曲卻不明白大人說的話, 而老師們雖看似溫柔, 卻很難溝通, 對於孩子做錯事不直白告知道理, 取而代之的是跟孩子說故事, 孩子們從小不接受邏輯思維的訓練, 所以不能明白為何做錯事, 導致不斷重複犯錯。
 筆者想到一件好笑的事, 家長會時老師問我們如何回答孩子天空為什麼是藍色, 筆者知道老師不懂雷利散射是什麼, 這也無所謂, 但她自己卻給了一個非常夢幻完全無助於小孩思考正確科學的詮釋, 她亂掰了一個小水珠變成藍色小仙子的故事,  然而面對大自然現象, 我們不就是該引導小孩科學的去思考自然現象嗎? 我們不能把科學當成文學在看, 如果是筆者, 我會先問孩子天空真的是藍色嗎? 那為什麼傍晚的時候天空又粉又紫, 想想看為什麼? 太陽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 而筆者孩子觀察力很好, 夜晚走在路上會問筆者, 為什麼會有影子, 為什麼影子一下變長, 一下變短, 筆者會叫她先注意路燈在那裏? 我們的位置在哪裡? 我們擋住了光, 所以有影子, 我們在路燈底下, 為什麼影子最短, 為什麼遠離路燈影子變長等等。
                           
(3) 學費昂貴與私人募款,教育競爭力? 如何評估孩子能力問題
 現代社會已經改變其競爭就業型態, 高學歷不代表高就業率或高薪, 當然如果你是屬於樂於讓孩子從事應用科學, 應用藝術的家長, 如農夫, 廚師, 烘培師, 木工等等, 不需太多知識背景襯托的行業, 華德福會是不錯的教育, 但是若你希望你的孩子能當科學家, 植物專家, 藝術家, 雕塑家, 美食家, 音樂家, 華德福是非常不適合與嚴謹出名的體制內教育競爭的, 理工醫也很需要創意思考需要靈感, 文史哲藝術更需要數理能力, 會畫畫的人數學能力幾何也要好才行, 美食家除了能體驗廚師的功夫之外更需具備豐富生動的描述能力。
 辦學校不是在蓋廟, 教育是很長遠的東西不是有求必應的神明,其興學牆上刻畫著眾多捐款者的名字, 人智學的神聖殿堂前, 學校如何做到嚴然如一間廟一樣神聖, 卻不是有錢人讓孩子島內留學的捷徑, 建商刻意炒作房產的對象呢? 筆者曾看過一位媽媽開著保時捷跑車送孩子上學, 當下傻眼外, 更好奇每天都有眾多名車接送的幼稚園與其接軌的小學體系甚至高中, 如何不做有錢人的服務業, 私人辦學的學校也有許多辦得很好的明星私校, 但我們要問, 如果捐助學校的多半是非常有錢的有錢人, 且學校並不評估孩子學習能力好壞 , 這種學校如何能做到不得罪有錢人, 而把經費投資在有潛力的小孩身上而讓教育更具競爭力呢?  根據正修科大幼保科莊美玲教授的文章 ( 莊美玲,2008)  德國的華德福學費上並不是同等的, 而是依據孩子家庭經濟狀況而定, 雖華德福創辦人史坦納提倡種族主義, 但國外並非所有華德福都是基本教義派, 所以取其精隨並丟棄種族優越思想下, 的確有些學生是很不錯的, 國外華德福雖是私人學費昂貴, 但對於弱勢與貧苦但有能力的孩子卻很樂於以低廉的學費讓他們就讀, 但我們要問華德福在台灣的執行能力如何?
 而我們也可看到一些台中的明星私校, 也有家長樂捐, 但其經費用來幫助會念書的小孩, 如曉明女中衛道中學那樣對學生素質有著高姿態, 又能讓有錢人自動乖乖捐款, 而華德福系統如何評估孩子能力形成一個很大的疑問, 其小學入學方式其中一項居然是看父母上了多少人智學的課, 看父母積分高低而定, 雖小孩入學也需經過她們面試與評估, 但以父母積分來說是製造階級, 只有有錢有閒的父母才有辦法一天到晚參與學校課程並累積積分 ,而筆者以前在國外讀博士班時, 雖沒有任何考試, 但周遭的同學們每個都是戰戰兢兢的 ,因為我們害怕拿不到學位, 怕會論文大修, 也曾有台灣同學以為自己論文做得很好, 卻不好好審視, 後來連學位都拿不到, 所以縱使沒有考試,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小孩能力高低, 筆者在這所華德福學校看不到這點, 只不斷強調, 華德福不選小孩, 只選家長, 任何孩子都不該被放棄, 似乎成了他們最好最動人的廣告台詞.  
 此外筆者必須說明,華德福在徳國也是小眾的教育,曾問過筆者的德國同學對華德福的看法,同學竟然說,我應該會比他熟,他不瞭解無法給任何意見,而大家如果對德國教育有些微暸解,就會知道德國因認為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力,所以改制前是完全不用花錢的,現在花費也不高, 對外國人也一樣政策,所以說華德福在德國是非常少數人會選擇的地方, 華德福教育只不過是德國教育的一種, 說到德國教育, 筆者也有認識的德國老教授, 具老教授說法德國的教育約在國小四年級就開始分流, 也就是若你的孩子屬於成績不好那就屬於職業學校的訓練, 職業國高中, 所以其實他們在國小階段也頗擔心孩子是否能上一般國高中, 更擔心之後是否能上大學, 也許筆者年代的教育競爭壓力很大, 但是筆者周遭能一樣唸到高學歷的幾乎都是一路名校, 而筆者外國同學也是許多從小就是名校, 在國外時他們也是走菁英制度, 周遭競爭對象也全是名校學生,  要不是台灣正統的教育體系這麼競爭, 筆者又怎能競爭過這些國外名校的學生, 又怎能拿到學位? 國外課業壓力絕不會比台灣低, 在國外時也教過外國小孩, 他們比台灣學生還認真。
(4) 華德福創辦人史坦納 (Rudolf Steiner) 與種族主義的關係, 國外關於華德福教育的負面評價。
 這個網站 “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 (PLANS) , http://waldorfcritics.org/ 是國外蒐集多年關於華德福教育的負面文章與討論的網站, 此外英文的Wiki 也有很多相關負面的報導與討論, 其內有創辦人史坦納 (Rudolf Steiner) 的種族主義論調 (Ray McDermott and Ida Oberman ,1996),與希特勒的書信往來(德翻英),還有霸凌,性侵,一位外國知名歌手孩子因上華德福被判定智能不足,而筆者去上了華德福一位外國老師的藝術史課之後,真的覺得有種族歧視的味道,因為他竟然說中文是象形文字,而英文卻不是以象形文字而構成,所以英文是比中文較為進步的語言,而每次參與他們演講均要繳費1600-2000 台幣不等, 再加上他們不時辦的活動均要繳學費, 號稱是要捐給人智協會, 且孩子若要入華德福的小學時, 須看家長積點看與對學校的參與程度, 而通常華德福演講者動不動就史坦納說東, 史坦納說西, 個人主見微薄,  且這位外國老師非但沒發現自己連藝術派別都搞錯,連弦論,非線性理論都拿來有意無意的去引導類似宗教但又不是宗教的東西,說來說去總圍繞著靈性科學而非關藝術史的知識層面探究, 還用利用靈性科學的論調在剖析兒童畫作的心理層面
 而關於華德福是宗教不是教育的爭議在國外已被討論很多 (詳見http://waldorfcritics.org/內諸多文章), 且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也已終止華德福的教師訓練 (Peter Vinthagen Simpson, 2008),  而關於華德福教育不該利用公共經費也已被討論 (Dan Dugan , 2002), 其中的一個重點是華德福教育基於史坦納的靈性哲學其本質上是基督教, 而一般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學校都是來自私人基金, 所以問題是為何公立學校可以允許以宗教為基礎的學校? 而不同於一般私立宗教學校, 華德福雖不以宗教為名, 卻大量植入宗教與靈性科學觀點, 更況且因為德國Pisa 成績在歐洲國家低落 (鄭伊雯, 2006), 德國早就在檢討開放式教育的失敗, 孩子不必排排坐, 後果就是老師還要去拉他回來上課, 學習怎能專心, 而孩子念華得福的家長的確輕鬆, 因為沒有功課, 家長也不必管小孩作業。
(5) 對岸學者對華德福教育的批判
 胡萍是對岸教育學者 (胡萍 2012) , 兒子曾受過華德福教育後來學校轉型為非華德福但融入本土特色的教育, 她兒子目前在劍橋大學念書, 她的許多論點與筆者當時選擇退出華德福有許多共通之處, 如果你的孩子屬於理性思考居多, 非常喜歡思考, 愛問怪問題, 那麼選擇華德福是惡煞她的能力, 而孩子本身能力無法得到發展與肯定, 那麼她在品行上是定不下來的, 但如果你的孩子感性居多, 且數理能力不強, 那麼華德福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胡萍教授提到那首五隻小鴨的歌跟本無助於孩子數理能力培養, 筆者這麼說, 一個不提倡如何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科學道路的幼兒教育, 其教育中卻植入算數歌曲, 看似生動活潑, 但以個人經驗, 加減數字這種概念, 其實大人只需稍稍引導, 剩下的孩子自己可以推算出來的, 而這種刻意的教法卻不重視生活中的邏輯與對應關係, 反而導致孩子的學習障礙, 筆者反思過, 孩子不是不會算, 或不會推斷, 而是他不懂邏輯文字圖像的對應關係, 不懂為什麼? 不懂鴨子到底在幹嘛? 沒有觀念, 而學校很夢幻只唱歌, 卻不教邏輯與觀念對應, 孩子根本不知道唱歌的用意, 一直以來, 筆者自己在進行計算時也是一樣, 觀念正確比如何算還重要。
(6) 提倡順勢療法而非正統中醫,人智醫學 (Anthroposophical medicine)
                           
 人智醫學中偽科學的爭議, 其中提到病人的前世會影響病人的健康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hroposophical_medicine, 利用槲寄生mistletoe)治療癌症爭議  , 引進人智醫學與癌症治療方法對英國亞伯丁(Aberdeen University) 大學的名聲所造成的傷害與亞伯丁當局的反對 (Robin McKie and Laura Hartmann, 2012 ; Paul Jump, 2012), 吸引筆者到華德福這領域是源於傳統中醫,因為中醫治好筆者孩子很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所以此後對正統中醫抱持很高的評價,但後來發現華德福根本是推廣順勢療法,居然還有參加一些課程就可領有華德福的醫學證明之類的東西 (國際學士後醫學訓練), 這在台灣應該是違法的事? 在台灣不論中西醫都要經嚴格考照,且台灣的中西醫均需要多年嚴格的科學訓練, 雖然傳統中醫與西方醫學在方法理論架構是不是符合西方主流科學方法上有許多論戰, 但我們知道中醫深具五千年的基礎深厚醫學理論並外加千年來的經驗論證, 所以中醫當然是以科學方式所建構出的醫療模式, 然中醫絕不可等同於順勢醫療, 一些研究指出順勢療法成效約多半為安慰劑作用, 而不是醫生護士藥師背景, 為何負責人可以掛上國際學士後醫學訓練資格? 另一點, 華德福的師資培訓可開放給一般人, 只要有興趣, 付錢即可參加 (見報名資格
(7) 排斥網路與科技產品, 繪本, 教具 。
 網際網路是一群物理學家為了傳達知識共享研發資訊所發明的,使用學術文章,傳遞訊息,雖訊息不能代表真正知識, 但知識本身卻包含許多訊息內容, 免費的網路百科全書 Wiki 與付費的大英百科全書, 在一些科學文章上其正確度相去不遠 (Charles Day, 2013 ), 所以網路不單只是傳遞垃圾訊息, 網路還包含許多正確的知識與其參考連結, 而我們知道學術類的文章更是經過嚴格審稿, 並非一般資訊可以相提並論, 3C 科技產品能有效提高孩子學習能力, 一些優良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是有益孩子身心, 華���福教育強調七歲前不要看繪本, 或者說就算可以看繪本, 繪本內容也需經過華德福老師的認可, 而筆者有經驗與孩子導師提到睡前會看恐龍繪本時, 老師的反應竟然是, 華德福不可以提恐龍的, 這是星辰身的問題, 要筆者多回去看華德福的書, 其實筆者不太明白, 恐龍不過是絕種的古生物罷了, 是怕孩子會怕嗎? 但孩子早晚都會面對的, 不讓孩子接觸, 提前喚醒”, 難道要孩子七歲前都處於夢遊狀態嗎?
(8) 與體制內教育比較。
另外,筆者再說明一下幫孩子轉入體制內學校後的狀況,目前已轉學三個月多月,在華德福時,不會說英文,雖三歲前會唱許多英文歌,但自從進華德福,就很少再唱,取而代之的是華德福教的歌,歌唱的很好聽,數學專注力不好,嘗試教簡單加減,卻有學習障礙,兩歲時能跟保母玩分數拼圖,還能玩許多數學遊戲,而進華德福後,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在講同學如何,每天都跟同學玩的很快樂的樣子,無法進行共讀, 有時玩的很髒,變的很愛演戲,愛幻想,不太實際,愛討論同學穿了漂亮衣服,轉入體制內,一開始有點學習困難,筆不太會拿,也不太會閱讀,一開始擔心功課重壓力大,但事後證明擔心跟本是多餘的,目前會主動說英文,用英文思考加減也沒問題,能用英文從一數到三十幾,會認ㄅㄆㄇ,愛聽繪本,以前在華德福不主動看書,只愛睡前點蠟燭亂掰故事,故事內容沒邏輯性,目前,帶出去會主動拿餐廳的繪本自己看,有強烈認知學習的欲望,覺得做功課有趣,喜歡做數學作業, 比較有面對孤獨的能力,以前,除恐龍會怕之外,連故事書裡有巫婆就不能接受,連老虎獅子的圖也會怕,在華德福時,覺得他像條蟲,坐不住,也像隻猴子,跳上跳下,對於他人有漠視的眼神,目前,對他人較有禮貌,也不在沙發上跳來跳去。
(9) 母親的角色
 台灣的華德福教育強調母親最好在家陪伴小孩, 教育中母親是否該繼續事業或是陪伴小孩成就孩子? 關於這個問題, 我舉幾個例子: () 居禮夫人, 雖她是很成功的科學家, 對於家庭與女兒教育決不馬虎, 她的女兒女婿也拿到諾貝爾獎, 而她女婿還冠妻姓, 她第二個女兒是藝術家, 如果她忽略女兒教育, 怎可能女兒女婿都那麼優秀。  () 女物理學家吳健雄, 雖她也說過無法同時兼顧家庭, 她兒子也是物理學家, 她的兒子也說過母親很忙常常在實驗室, 肚子餓了還叫他自己找東西吃, 但說起吳健雄, 他也是充滿感激以母親為榮, 沒有母親就沒有今日成就之類的話 (江才健, 1996) () 才女林徽音, 看看林徽音兒子對她的評價, 以及她兒子的教育背景, 大家會認為她是只顧自己事業不顧子女的母親嗎? (梁從誡,1985) () 女數學家也是物理學家, De-Witt 的太太 Cécile DeWitt-Morette, 他們擁有四個小孩, 當然還有科學界其他很知名的女性, 但孩子都教育的不差的例子, 抱歉無法一一列舉。
 筆者曾多次到德國做學術訪問, 筆者觀察到德國人的生活型態的確與英國人不同, 德國多數人都是非常重視家庭生活, 與英國人不同的是, 德國人不像英國人那樣喜歡上酒吧, 他們閒暇時間多半是窩居在家與家人在一起, 但這不代表德國婦女也一樣窩居在家, 而筆者大學歷史教授是留德的博士, 雖然懷孕但仍堅持站著上課, 她曾說在德國婦女通常都堅持要工作就算懷孕也不例外, 對於有些台灣華德福教育刻意強調母親最好能辭掉工作, 待在家裡陪伴小孩營造美好生活筆者是很不以為然的, 如果我們的教育是在培養出有用的人“,  那為什麼媽媽需要犧牲自己事業與可貢獻的專業去成就小孩子呢? 在台灣除非是很有錢又有閒的家庭, 才有辦法這麼做。
     
(10) 齊頭式平等,華德福教育可能的正面貢獻。
 有意讓孩子唸華德福的家長應注意你的孩子是否適合唸華德福,筆者個人認為華德福教育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這點在英文版wikiWaldorf也有提到,雖華德福有許多負面評價,華德福教育是齊頭式的平等, 因為華德福不挑小孩, 這也許有種共產主義的味道, 但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或一些較特殊的問題,華德福是不錯的教育,若你的孩子本身就不是很慢學的小孩,筆者就非常不明白是否非華德福不可了,有些說那是放牛養成班,但筆者覺得比較像馬戲團訓練班,單輪車,跳火坑,隨便的東西都可爬,不是樹,不是單槓永遠都可以像猴子一樣,抱歉這樣描述,其它的華德福也許不是這樣,但孩子就讀的學校,筆者看過太多不可思意的玩法, 比如他們不是爬樹爬單槓, 孩子們跑去爬搖搖馬或吊掛在其他的非單槓的遊戲器材上 ,他們還會認為有創意。
 雖筆者對華德福教育多持負面看法 但是在此為華德福教育講句公道話,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Thomas Südhof ,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他從小到大除了大學以上, 都是華德福教育, 他的許多家人就是華德福教師,  雖然華得福的一些名聲在國外並不好, 創辦人與納粹也有關係, 此外提供的一些公開資訊也是錯誤百出, 其資料多半是華德福體系自己內部的調查並非來自一般的研究資料,  所謂知名華德福學者或藝術家在正統學術圈通常並不知名, 所以筆者認為越華德福基本教義派的學校辦的一定是越差, 不論這個學校是否很元老, 因為此等學校不懂得如何截長補短, 不知如何讓華德福教育本土化, 而各位也許會說跟體制內已培養出眾多的諾貝爾獎得主比起來一個根本不算什麼, 但是華德福教育在國外的一些成功案例的確值得台灣華德福教育團體重視與檢討與借鏡其內部制度問題, 而不是把國外成功案例拿來幫自己增添外部光彩, 實際上卻不檢討其內部敗壞問題, 而華德福既然是種教育, 我們就該把重心放在教育上而非生活態度, 所謂教育該背負教育下一代能傳播知識與學習人類文明成果的責任, 並貢獻於社會促進人類文明發展, 如無此實質功能如何宣稱自己是在做教育? 又以美好生活來包裝教育呢? 此外不能否定華德福的確對慢學與特殊的孩子來說, 是很不錯的選擇, 看過一些華德福小學的小孩他們心地不壞, 但是筆者認為他們在體制內鐵定會被數落, 甚至被欺負, 甚至因此變成壞小孩, 筆者以前在好班, 同學有爸媽很有錢用錢讓她走後門進我們班, 老師從不會甩我們其他學生巴掌, 而同學卻因功課不好跟不上被老師呼巴掌, 當下覺得他很可憐, 也不知老師為何有這等差別待遇, 的確, 公立學校老師很屌, 不須甩父母有沒有錢, 也許這是好處, 但是對學習落後的學生而言, 可能是夢靨, 甚至阻擋了將來的發展, 如果孩子有興趣木工, 烘焙, 編織, 務農, 樂於與人相處, 快樂簡單的生活, 華德福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並不是每個學生將來都要成為科學家, 藝術家, 這條路太過辛苦, 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同樣擠在這條路上, 筆者記得以前我們班每學期都會把一些學生刷到壞班, 而眼看著本來品行良好的同學漸漸學著變成太妹, 不能否認華德福的確提供不少人一些美好的願景, 尤其他的環境很溫暖, 讓人心裡很放鬆, 老師家長學生間的關係都不差, 孩子的同學簡直像他兄弟姊妹一般, 不對學習狀況差的孩子給壓力, 不像在體制內, 隨時都要上戰場, 人與人都隔著距離, 所以華德福的孩子通常有良好的同儕合作關係。
結語:
 筆者期望藉由批判的提出能反思台灣教育目前的處境與未來可行的方向,而相信許多會把孩子送入華德福學校的家長是對教育有熱誠有想法的家長, 然而許多家長自身經濟狀況不好, 還硬要孩子念華得福, 為了奢求孩子那一點點快樂, 而拋棄了他本來可以面對現實與挫折的能力, 讓孩子活在夢幻之中, 這絕非孩子的福氣, 更況其實只要看看華德福書籍, 家裡也可不花大錢就很華德福, 而華德福許多學習方式仍是值得體制內學校借鏡, 尤其提倡照顧孩子心理層面, 的確值得體制內教育注意, 在注重知識傳承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兒童的心理, 沒有健全的心理, 你的孩子能跑多遠呢? 而有些學校縱使沒掛上華德福三個字而成為賣點, 但是能留下華德福好的丟棄華德福懷的, 不做基本教義派而是推動台灣教育改革, 讓台灣的孩子們除了學識之外, 也懂得在身心靈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 筆者相信這是很好的教育刺激。
 此外教育就是教育, 生活就是生活, 教育絕不可當成一種生活型態, 因為一個國家的教育走向決定的是孩子所需具備將來工作生活的能力, 沒有基本專業知識, 而孩子們一窩蜂的選擇務農, 烘焙, 餐飲業, 編織, 應用藝術,  一些看似輕鬆又可賺錢的工作, 越來越少孩子願意當醫生, 護士, 藥師, 工程師, 建築師, 科學家, 藝術家, 這種很吃力又很需專業知識背景的行業, 此等以快樂學習為名號的教育已造成台灣的教育危機, 號稱自德國引進大家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當然要提高教育的售價, 同時壓低學術支出成本, 以順勢療法取代正統中醫, 以快樂理想為包裝取代台灣正統教育, 而競爭力不應該是建立在良好的專業基礎之上嗎? 何來學歷無用? 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也總比沒專業又裝的自己很有知識的草包好吧! 筆者也曾經忽略了自己能擁有高學歷其實是拜嚴謹的體制內教育所賜,也許以前升學壓力令人不快,但發現目前體制內教育已改變不少,台灣重視教育的家長們若是有心應該把自身資源好好投注在我們曾以為是洪水猛獸的體制內教育進行改革, 而不是一昧迷信一個國外的小眾教育, 華德福教育營造的環境與氣氛讓不少家長非常投入,但無論如何若你的孩子是屬於快學又是天賦理性,這種教育根本是扼殺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參考資料
胡萍 (2012)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一——天赋理性的孩子适合华德福吗?
莊美玲 (2008)。華德福教育模式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69, pp.55-61
Dan Dugan (2002). Why Waldorf Programs are Unsuitable for Public Funding. Retrieved from
Ray McDermott and Ida Oberman (1996). Racism and Waldorf Education. Research Bulletin: Waldorf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eter Vinthagen Simpson (2008). Stockholm University ends Steiner teacher training. The local. http://www.thelocal.se/20080826/13944(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終止史坦那教師訓練)
Charles Day (2013). The Dayside : Wikipedia, pro and con,
Physics Today. Retrieved from
  
鄭伊雯(2006)。 淺談德國學齡前教育 。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chengyiwen/3786693
Robin McKie and Laura Hartmann (2012). Holistic unit will ‘tarnish’ Aberdeen University reputation. The Observer.
Paul Jump (2012). Aberdeen decides against alternative medicine chair.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梁從誡(1985) 。 倏忽人間四月天─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 。取自http://wenku.baidu.com/view/399221d384254b35eefd349b.html
江才健 (1996)。 吳健雄傳--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 出版社:時報出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